上海交响乐团-朱践耳:《天地人和》音乐会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朱践耳:唢呐协奏曲《天乐》

朱践耳:第三交响曲《西藏》:第一乐章「神秘之疆」

朱践耳:管弦乐《壮士行》,作品12b

朱践耳: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作品23:第二乐章「吹直箫的老人」

朱践耳: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作品25:第三乐章「母女夜话」

朱践耳:管弦乐《南海渔歌》第一组曲,作品16:第三乐章「摇篮曲」

朱践耳:管弦乐《灯会》,作品44

朱践耳:《第九交响曲》,作品43:第三乐章「摇篮曲」

录音手札

Microphones:

DPA 4006

SCHOEPS MK4

Mic amplifiers 话筒放大器:

Robert Neve Console

A/D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apogee-Symphony I/O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NHEISSER HD700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上海交响乐团-朱践耳:《天地人和》音乐会

指挥:陈燮阳

唢呐:胡晨韵

大提琴:黄北星 

演奏:上海交响乐团

合唱: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

录音日期:2017.10.21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更多


唢呐协奏曲《天乐》,作品30

唢呐协奏曲《天乐》由陈燮阳指挥上交首演于1989年。“天乐”之名并无特别涵义,有“天然的乐趣”之意,而若理解成“天上的音乐”,也并无不可。这部协奏曲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唢呐这一原本个性极强的乐器与交响乐团相融合。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中西两种风格的融合,将管弦乐队中国化,并将唢呐现代化。作品由引子-大开门-摇板-悠板-急板-尾声六个部分组成,既有西方交响乐套曲的痕迹(如悠板相当于慢板乐章),又融合了紧打慢唱的戏曲节奏。音乐开始的引子是乐队部分的重要主题,用十二音列写成,却脱胎于中国民间音乐,并在全曲的头、中、尾分别出现,是全曲的骨架与核心。唢呐部分的旋律频繁地离调,富于现代感,同时糅合了北派和南派的唢呐曲牌,以及云南白族的“大本曲”;各种戏曲唱腔中西融合,博采众长。曲中对唢呐传统演奏技法也进行了不少全新的拓展,如悠板段中长达三分钟的“箫音”吹法。全曲以豪放、威武开场,以潇洒飘逸结束。


第三交响曲《西藏》:第一乐章【神秘之疆】

早在1976年,朱践耳就向往去西藏游览,十年后,他的夙愿达成。别具一格的藏族文化给朱践耳留下深刻印象,归来后,遂作《第三交响曲》,从而也开启了他创作的全新领域——用交响曲呈现更加音画性、风俗性的主题。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突破了以往千篇一律采用藏族民歌等窠臼,而是落笔于藏族人的生活与精神,从藏戏音乐中获得灵感,并成为其创作基础。其中的神秘性和明朗性,正是这部作品的立意所在。此外,从用西方音乐技法作曲的角度,朱践耳从藏戏当中提炼出“微型调式”、“微型复调”等,作为这部作品展开的主要手段,携带出散文式、即兴以及偶然性的表达。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包括三个部分,带有史诗性质。第一部分主要以小号和定音鼓随意地模仿西藏乐器"筒钦”,背景声部则是对当地人生活与心态的某种写照,有不少神秘气氛和情感色彩。第二部分,出于在西藏所目睹当地的宗教文化、天葬习俗等,呈现出一种内省、肃穆、纯净的至真境界。第三部分的灵感来自西藏史诗《格萨尔王》。这是一段主题只有两个音的赋格段,模仿藏戏说白。接连的是打击乐赋格段,用三种音高使得紧张度不断升高,走向音乐的高潮点,之后又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第二部分压缩再现,全曲以神秘的氛围结束。


管弦乐《壮士行》,作品12b

《壮士行》作于50年代,原先是作曲家留学莫斯科时三年级的复调作业,并无标题,是一首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室内乐三重奏。第一乐章是帕萨卡里亚,第二乐章为赋格,气质上受到巴赫和些许俄罗斯音乐的影响,厚重而又严峻。1996年,受龙华烈士纪念馆委约,朱践耳将其改为管弦乐曲并加上了标题,较之三重奏版本更具有悲剧性和史诗感。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作品23:第二乐章【吹直箫的老人】

八十年代初,包括《黔岭素描》、《纳西一奇》等写在交响曲创作之前的一系列作品都反映了朱践耳先生创作观念和技法上逐步更新的过程。1981年,朱践耳先生应邀赴贵阳观摩“苗岭之声”音乐节,并实地生活一个月。第一次领略苗族、侗族等民间音乐,他极受感染,因此便创作了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分别取赛芦笙、月夜情歌、吹直箫老人、节日四个场景分别作交响音画。第二乐章《吹直箫的老人》——反第一乐章《赛芦笙》的浓墨重彩,主题仅以一支木管独奏,描绘老人的心声。各段独奏之间精神穿插弦乐的“过门”,仿佛相框一般镶嵌两段独奏,一段二重奏。


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作品25:第三乐章【母女夜话】

相比《黔岭素描》的偏重画意,《纳西一奇》更重诗情。1984年,朱践耳先生在领略了纳西族包括东巴文、民歌、口弦等在内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后,选用了只属于纳西族的东巴唱腔、民歌为素材,将口弦作为贯穿全曲的线索,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全曲在技术上将口弦发声原理概括为多调性音响,并据此作为创作基础。第三乐章《母女夜话》之名引用了口弦的“曲牌”。这是一曲诗意的柔板,由单一调性逐渐分化为多调性,并最终得到新的统一,表达虽有不同心声,但仍然心心相印之思。


管弦乐《南海渔歌》第一组曲,作品16:第三乐章【摇篮曲】

《南海渔歌》第一组曲作于2003年。音乐素材引用了朱践耳1965年在上海歌剧院工作时,为舞剧《南海长城》所写的旋律。全作四个乐章,第—乐章《织网》使用了广受人们喜爱的《织网歌》,第三乐章《摇篮曲》则是作曲家自创的旋律。在舞剧中本来是女声独唱,改成管弦乐组曲后,由大提琴独奏。伴奏部分运用了一些模糊调性的手法,加上切分节奏,营造出一种波光粼粼、水波荡濛的感觉。中间插入的印象派式和弦也增添了些朦胧的气氛。



管弦乐《灯会》,作品44

《灯会》作于1999年,写在《第九交响曲》、《第十交响曲》两部重量级作品之后,用作曲豕本人的话说是一首“即兴之作”,系为庆祝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20周年而作。这部11分钟的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彝族音乐和潮州音乐中增四度的风格音调,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特色音调,雅俗共赏,颇有意趣,展现出年轻活力。

《第九交响曲》,作品43:第三乐章【摇篮曲】

1999年,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委约,朱践耳先生创作《第九交响曲》,以迎接建

国五十周年和新世纪的到来。这部作品的立意基于三个层面的思考:

1、 回首以往:不限于五十年,而延伸至五千年。

2、 放眼未来:不限于新世纪,面是远及数千年。

3、 终极关怀:不限于中国,而广及全人类。

这彰显了作曲家对历史的深度反思。为此,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启发,作曲家在音乐的开头和末尾,设计了一段醒目的大提琴独白,类似于贝多芬在其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乐队序奏中,原本为男中音演唱现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的宣叙调旋律。不过这里的大提琴独白更接近于汉语语言的四声走向。此外,每个乐章中出现的全乐队强奏的猛击也是一个更加醒目的标志,代表—种危机意识。第三乐章的引子从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中演变而来,构成了一个十二音的主题。全曲是—首由三个主题构成的大型赋格段。第一主题只有—个基音,第二主题由引子演变而来,具有勇往直前的力量。第三主题是第一主题的倒影和扩大。二大主题汇流奔腾而来,到达顶点时关现乐队全奏的九下音乐在机器搬的碾压和惨叫中戛然而止。丧钟式的铜馨引出了童声合唱《摇篮曲》上动—静之间的巨大张力彰显了对人类伤痛的抚慰,以及对遥远未来的纯真期待,还有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指挥:陈燮阳

著名指挥家。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曾任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常任指挥。1982年他应邀在美国阿思本音乐节指挥音乐节乐团,大获成功。1984年出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1986年被任命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位文艺院团的总监。1985年以来,陈燮阳先后赴苏联、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瑞士、韩国、朝鲜、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奥地利、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指挥本团或当地著名乐团举办音乐会,均受盛赞。1998年1月和1999年2月,陈燮阳率中央民族乐团赴奥地利、德国、丹麦,在世界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柏林爱乐大厅,以及其他城市音乐厅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2000年8月,他又率中央民族乐团赴美国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的巡回演出,其中包括在纽约著名的林肯艺术中心举办音乐会。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2003年在美国11个城市的巡演、2004“中法文化年”的欧洲巡演,以及2007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好评如潮。特别是2004年6月20日,为庆祝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25周年,由他指挥上交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的庆典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

陈燮阳指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获得1989年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金唱片奖,2008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指挥)特别奖,1987年起,他多次被选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他指挥的《朱践耳交响曲集》系列唱片,2006年又出版了《朱践耳管弦乐曲集》、《吕其明管弦乐曲集》系列唱片。

陈燮阳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指挥、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会长。


唢呐:胡晨韵

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现为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唢呐专业委员会理事。胡晨韵精通唢吶、管子等各类吹管乐器的演奏,对传统、现代的各类作品都有准确的把握与完美的诠释。曾受邀赴世界各地三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等优秀乐团合作。其中,2001年他演奏的《百鸟朝凤》在"第14届荷兰国际管乐艺术节"获得金奖。2007年,胡晨韵演奏的唢呐协奏曲《上海》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获得金奖。2015年,他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了《今晚,安安静静听唢呐》专场独奏音乐会。

近年来,胡晨韵致力于不断探索喷响演奏方式的改变,寻求着"民族管乐现代化、城市化”的艺术思路,力求使唢呐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在新的时代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喜爱。


大提琴:黄北星

现任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大提琴。1993年直升天津音乐学院,并担任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1995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弦乐四重奏比赛。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先生。日后,在陈先生的大力推荐下于1996年秋被上海交响乐团录取。

1997年,考入了在瑞士举行的马格内斯国际大师班(25岁以下青年弦乐演奏家夏令营及大师班),并获得了瑞士苏黎士银行总裁颁发的全免奖学金。同年7月,赴瑞士留学,在大师班期间师从欧洲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克劳德•斯塔里克。

自1997年至今,作为上海交响乐团弦乐四重奏组的一员,多次参加各种重要

演出,并积累了许多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更好的丰富了自己的演奏经验。2000年10月,上海交响乐团弦乐四重奏组被选送参加2000上海市小剧(节)目汇演,并获得优秀奖。2007年5月,应邀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耶路大学教授同台献演勋伯格的《拿破仑颂》,获得巨大成功。

1998年9月,黄北星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合作演出了歌剧《阿依达》。之后多次随上海交响乐团访问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朝鲜等地,参加各地的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并受到好评,而且还与吉尔•沙汉姆,何塞·卡雷拉斯,吉尔伯特•卡普兰等当代音乐大师合作同台演出。2001年2月,开始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同年11月,随团参加了湖南“金鹰奖”电视节,在电视节音乐会上,于谭盾的交响乐《水》中担任独奏。2003年10月,随团出访美国11个城市,在音乐会中成功的完成了《威廉•退尔序曲》的独奏工作。从2001年起,他曾多次为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的交响乐作品录制唱片及演出,并在其《第九交响乐》中担任重要的大提琴独奏工作。2001年8月,在上海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合作演出了歌剧《唐•卡洛》。2002年5月,在上海大剧院成功的与世界著名的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家们合作演出。2005年,随团赴西班牙巡演大提琴独奏《堂吉诃德》。2009年,通过现任音乐总监余隆先生考核,被继续聘用为大提琴首席至今。2012年,黄北星创建了 “上交14琴”并于2013年出版了他们的第一张 CD,该唱片获得了当年中国十大发烧天碟大奖。


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

上海市学生艺术团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重点团队”,现有团员300余名,来自上海各大中小学。自1996年成立以来,合唱团在国际、国内各大比赛中取得诸多奖顼之余,更以参演歌剧、音乐剧、交响合唱、举办专场音乐会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拓宽眼界、提升水准。“春天”一贯以爱和奉献为宗旨,教导孩子学歌唱,更学做人。“春天”已成为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自己的创作曲目和一流演唱水准的少年合唱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