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高之夜—中国爱乐乐团2015“丝绸之路”巡演首演音乐会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亚历山大.鲍罗丁:波罗维茨人之舞(选自《伊戈尔王》)

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

录音手札

Microphones:
SCHOEPS MK2
SCHOEPS MK4
Mic amplifiers 话筒放大器:
Millennia HV-3D
A/D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Apogee-AD16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HEISSER HD700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弘高之夜—中国爱乐乐团2015“丝绸之路”巡演首演音乐会

小提琴:曾诚

指挥:夏小汤

指挥:阿里·亚历山大·拉赫巴里

录音日期:2015.7.25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由陈刚、何占豪创作于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当年年仅18岁、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的俞丽拿,演奏一举成名。

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界金唱片奖,为中国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该曲首演后曾得到音乐界一致好评,并在世界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广泛演出。此曲被多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演奏过,盛中国、吕思清、薛伟、西崎崇子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是借用西洋乐器的优势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利的尝试,它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此曲即发挥了西洋乐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有别于西方交响乐的。直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的乐团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体也绝非易事。因为它是在西洋乐的框架下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营养(越剧)。这部绚丽多彩、真挚感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和成功的尝试,被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3次全国文代会上,与其他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段,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名作之一。

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成为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绚飞的彩蝶。

乐曲内容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妆赴杭城求学。在这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个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依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鲍罗丁 歌剧《伊戈尔王》
鲍罗丁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遗憾的是,作品还未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后来,作者生前的挚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一起续完了整部歌剧。歌剧的剧情大致为:在古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不幸战败被俘。在波罗维茨人的营地,王子和波罗维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爱,而伊戈尔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国,以雪前耻。波罗维茨首领康恰柯汗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这些遭到了伊戈尔王的拒绝。后来,伊戈尔王得到了波罗维茨的正教徒奥弗路尔的帮助,终于设法逃回了祖国。而王子弗拉基米尔也如愿以偿地在波罗维茨同康恰柯芙娜公主成亲,当了敌国的驸马。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一样,既有宏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丁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芙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音;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奴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种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88年。在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第五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柴可夫斯基借音乐来抒发对当时沙皇尼古拉一世残暴统治的极度不满,在这一时期俄国人民的一切权利都被剥夺了,被窒息得喘不气来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惶恐与不安的情绪。


指挥 夏小汤
1981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钢琴,11岁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曾先后从师于赵屏国教授和石叔诚教授。16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跟随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学习交响乐队指挥。学习期间,连续五年获得学校的各项奖学金。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2002年被学校保送为研究生,继续跟随俞峰教授学习交响乐队指挥。2005年9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并留校担任教学工作,任指挥系主科老师和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主科老师。

在校期间,多次与作曲系合作,指挥、排练新作品的首演,并参加了炎黄杯获奖作品音乐会、中韩现代音乐节及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的演出,凭借良好的指挥技术和对现代音乐的准确理解获得了作曲系师生的高度赞誉。2003年底带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在珠海演出,反响十分热烈。2005年开始连续带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在北京各个高校举行几十场音乐会,反响十分热烈。2006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指挥比赛第一名。

他近年来不断应邀指挥国内各大职业乐团。2005年指挥深圳交响乐团演出第一届中国作曲博士作品音乐会大获成功,受到了在场十几位专家的一致称赞。2005年同深圳交响乐团合作第一届中国作曲博士作品音乐会,所有作品均为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赢得了在场几十位音乐家和终身教授们的广泛赞誉、2006年带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录制并出版发行了马思聪先生的《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双小提琴协奏曲》。年底CCTV电视台又录制了夏小汤指挥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乐》。2007年再次执棒深圳交响乐团成功举行了第三届中国作曲博士作品音乐会。之后开始长期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成功的在全国进行了多次巡回演出,同时和Akiko Suwanai一起在北京和广州演出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008年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在北京大学演讲并讲解德沃夏克《第八交响乐》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喝彩。2009年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在国内首演了André Jolivet的作品。2007年又成功地指挥演出了第三届中国作曲博士作品音乐会。同年开始兼任中国爱乐乐团助理指挥一职,指挥了多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称赞。还曾经与深圳交响乐团、 天津歌剧舞剧院、山东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北京交响乐团、昆明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等职业乐团合作过,担任了大量的排练、演出、录音等工作,他以准确、严谨、精练、激情的指挥风格在各大职业乐团广受好评。

指挥 亚历山大·拉赫巴里
67岁的拉赫巴里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他曾在维也纳作为哥特弗里德·冯·埃内姆、汉斯·斯瓦洛夫斯基与卡尔·欧斯特莱希的学生接受教育。他在年仅24岁时就重返伊朗,被任命为德黑兰音乐学院的院长,并在他祖国的文化发展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拉赫巴里在其早年的指挥生涯中曾在多项主流赛事中获奖,这其中包括了1977年荣获了至高无上的贝桑松青年指挥家国际大赛的金奖,在此之前他还曾荣获日内瓦指挥大赛的银奖。传奇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注意到了他的才华,邀请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与这支乐团的首次合作大获成功之后,他又在1980、1982与1984年连续多次与其合作。此外,卡拉扬还在1980年邀请拉赫巴里担任其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期间的助理。

迄今为止,他总计与全世界超过120支交响乐团有过合作,演出的地点包括了最负盛名的歌剧院以及国内外最知名的地方,这其中包括了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捷克爱乐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东京NHK交响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柏林交响乐团、新西兰交响乐团与英国国家歌剧院等。

1985年,亚历山大-拉赫巴里被任命为捷克爱乐乐团的终身客席指挥。由于他与捷克爱乐乐团精彩的合作,他被授予了地位崇高的“德沃夏克奖章”。同样从1985年起,拉赫巴里担任比利时广播电视管弦乐团(BRTN)的首席客座指挥,并于1988年至1996年间担任了这支乐团的首席指挥。正是在这期间,他指挥这支乐团录制的歌剧、当代音乐与合唱作品的唱片为他赢得了声誉。由于他与这支乐团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利时作曲家协会向他颁发了“赋格奖”。他录制的CD唱片数目超过了150张,分别为DISCOVER、NAXOS与POLYGRAM等厂牌录制。拉赫巴里录制的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作为由他本人在1992年创立的科赫探索国际公司的首席音乐总监,他致力于发现众多的年轻独奏家与重奏组,帮助他们录制唱片,并将他们推广到国际舞台。

1997年,拉赫巴里将散布于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与美国的60多位伊朗音乐家聚集起来,成立了波斯国际爱乐乐团。在科赫探索国际公司的指导下,这支乐团录制了多部充满东方风情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阿拉姆·哈恰图良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拉赫巴里本人在19岁时创作的作品“Nohe Khan”。

2005年,拉赫巴里受邀回到伊朗,担任德黑兰交响乐团的终身指挥。在离开祖国30年之后,拉赫巴里重返伊朗并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成为了过去30年来伊朗最重大的音乐事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