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益梁小提琴专辑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克莱斯勒:美丽的罗斯玛琳

约翰·威廉姆斯:辛德勒名单

拉威尔:茨冈狂想曲

马斯涅:沉思

伊萨伊:无伴奏第三奏鸣曲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哈恰图良:马刀舞曲

萨拉萨蒂:安达露萨浪漫曲

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

克莱斯勒:爱的欢乐

帕格尼尼:女妖之舞

巴赫:行板

录音手札

拾音方案:

microphones:

DPA 4006-Anniversary Edition

Neumann TLM149

SCHOEPS MK4

SENHEISSER-MKH8040

Neumann 184

Mic amplifiers 话筒放大器:

Prism sound-MMA-4             Neve 1073 

Millennia HV-3D-8

A/D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Prism Sound Orpheus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HEISSER HD700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蒋益梁小提琴专辑

小提琴:蒋益梁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奥】克莱斯勒:美丽的罗斯玛琳

生于维也纳的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弗里茨·克莱斯勒,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兼小提琴家和作曲家身份于一身的伟大音乐家,享有“小提琴之王”的美誉。布鲁诺•瓦尔特曾说:“克莱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简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克莱斯勒在小型作品的创作领域获得了艺术大师的声誉。他的主要作品包括45首小提琴小型作品,如《美丽的罗斯玛琳》、《爱的欢乐》、《爱的忧伤》、《维也纳随想曲》等,还有60余首小提琴改编曲。

《美丽的罗斯玛琳》是克莱斯勒青年时代创作的一首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格调高雅、清新,G大调,3/4拍,三段体曲式。“罗斯玛琳”为一少女的名字,但与著名的文学作品或戏剧作品并无任何关联。据说罗斯玛琳是克莱斯勒认识的一位年轻姑娘,擅长舞蹈。克莱斯勒以轻快的笔法,将少女美丽动人的神态和婀娜的舞姿勾勒进乐曲之中。乐曲看似简单平易,实则很难把握,由可爱的旋律开始,清晰愉快的顿音以及轻松活泼的切分节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华尔兹舞蹈中那悠然下摆的少女舞裙正在轻轻地旋转。在克莱斯勒精致、灵动的小提琴旋律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位名叫罗斯玛琳的少女身着轻盈舞裙翩翩起舞的身影。


【美】约翰·威廉姆斯:辛德勒名单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改编自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导演。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

著名作曲家、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为影片创作的配乐,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的情绪力量,无可争议的捧得奥斯卡最佳原著音乐大奖。这部电影的配乐是约翰·威廉姆斯的一次经典且突破性的转型,他没有使用他个人擅长的大型交响乐,反而以小提琴独奏作为整个音乐的基调,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使影片的配乐呈现一种感伤的怀旧色彩,也贴切地呼应了片中带有纪录片气质的黑白摄影风格,刻画出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六十多分钟的配乐,让音乐成为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为电影配乐担任独奏的犹太裔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的演绎温和细腻、哀而不伤,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展现出整个犹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电影旋律中,年轻的中国小提琴家用唯美的琴声续写银幕传奇。

 

【法】拉威尔:茨冈狂想曲

“一群闹哄哄的茨冈人在比萨拉比亚到处流浪。”普希金1924年的长诗《茨冈》勾勒出吉普赛民族自由逍遥、奔放不羁、世代四处漂泊流浪的剪影。“茨冈”是匈牙利人对吉普赛人的称呼。吉普赛人爱好歌舞,他们的音乐有着独特魅力。

拉威尔为小提琴与乐队(或钢琴)而作的音乐会狂想曲《茨冈》是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风格的技巧性乐曲”, 作曲家从维也纳、布达佩斯的旅行中获得灵感,以匈牙利茨冈的民间音乐音调为基础,在匈牙利女小提琴家伊利亚‧达兰妮(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西姆的孙女)激情似火演奏的激发下创作。拉威尔把这部作品题献给达兰妮,于1924年完成并于同年4月由达兰妮在伦敦首演。

作品在结构上以李斯特狂想曲的传统布局为依据,分为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带有忧愁、幻想、即兴色彩的缓慢引子,后半部分是节奏强烈、情绪火热的舞蹈乐曲。引子是一大段华彩乐段性质的小提琴独奏,乐队保持缄默,任独奏者尽情发挥。节奏自由、充满激情的主题在浑厚的G弦上奏出,狭窄的音域和短促的乐句好似一个人激动的独白。经过发展过渡,独奏小提琴停留在持续的颤音上,绚烂的竖琴加入,开启乐章的后半部分。由独奏呈示的主题开始显得比较平静超然,很快变成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变奏,愈加华丽。其间出现了另一个更具有舞蹈活力的主题,小提琴声部“无穷动”般的流动,与乐队音响融为一体,犹如吉普赛人奔放的歌舞场景,直至成为狂欢的急板,最后结束于三个有力的和弦。

拉威尔擅长用充满表现力的和声和精彩的配器描画出色彩绚丽的音乐,《茨冈》即体现出他在配器色彩上的特点。有人说,拉威尔的身上混合了教徒般的虔诚和撒旦般的反叛。

 

【法】马斯涅:沉思

《沉思》又被称为“泰伊丝冥想曲”,出自法国著名的浪漫派歌剧作曲家马斯涅1894年创作的歌剧《泰伊丝》(Thais),原曲为歌剧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之间的间奏曲。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历久不衰的经典名篇。

《泰伊丝》的剧情为一个发生在公元四世纪埃及的宗教故事。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皈依宗教。泰伊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丝厌倦世俗,渴求通过宗教信仰来得到解脱时的复杂心情。沉沦于情感深渊的泰伊丝,渴望憧憬着灵魂可以升腾于清澈湛蓝的天空。

乐曲始终流露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多次出现,旋律虔诚而宁静,表达出一种祈祷和忏悔的心情。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热情,流露出一些内心矛盾,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仿佛泰伊丝精神上已经得到了解脱,感到幸福与安宁。

 

【比利时】伊萨伊:无伴奏第三奏鸣曲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伊萨伊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世界小提琴宝库中的重要文献。作曲家将六首奏鸣曲分别题献给六位音乐家,包括西盖蒂、克莱斯勒等名家。

其中,《无伴奏第三奏鸣曲》献给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乔治·埃乃斯库(George Enesco),在伊萨伊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中最为著名,是小提琴现代派代表曲目之一。这首作品仅有一个乐章,演奏时间也只有六分钟。但在“叙事曲”的标题下,伊萨伊以独特的音乐语言、绚丽多彩的色调,融合了热情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充分表达了对埃乃斯库的尊敬、友好和回忆。乐曲在旋律中运用较多的变化音与传统的和声,丰富的半音运用显示出伊萨伊受巴托克风格影响的痕迹和某些无调性特征。全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子;第二部分,主题;第三部分,展开部;第四部分,发展部;第五部分,结束部(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尽管伊萨伊没有受过正式的作曲专业训练,却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八部协奏曲和各种室内乐作品。伊萨伊创作的小提琴曲非常强调技巧,由于能够高度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在19世纪欧洲小提琴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伊萨伊的音乐创作既表现出对浪漫主义晚期比利时作曲家弗朗克和20世纪初期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的风格的继承,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俄】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练声曲”指没有歌词的声乐作品,常指专供练习歌唱的歌曲,没有歌词而只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来演唱,音域较为宽广,旋律变化也较为复杂。有时也指音乐会作品或歌剧中的段落,较多为带器乐伴奏的女高音所作,称为音乐会练声曲。后来也指以相同形式写成的艺术歌曲。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是该体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原为艺术歌曲Op.34,No.14,创作于1912年,是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充分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式宽广优美的如歌旋律。

乐曲采用各自反复的二部曲式。主题旋律委婉舒缓,犹如秋风拂水,温和略带愁思,具有浓郁的俄罗斯色彩,第二部分情绪起伏较大,奏出了叹息般的抒情旋律。结尾时,伴奏声部再现开头的主题,徐徐告终在高声区连绵不断的长音中。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用灵魂创作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力图在音乐中表现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竭力探求让所有人都易于理解的方式。他的旋律写作与俄罗斯民歌中的悠缓歌曲保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中有着挥之不去的俄罗斯忧伤,充满了伤感和抒情,动人而富有诗意,这也是《练声曲》具备情感性的要因。

 

【亚美尼亚】哈恰图良:马刀之舞

作曲家哈恰图良的创作具有浓郁的亚美尼亚民间色彩,也受到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其中最出名的是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和《加雅涅》的音乐。《马刀舞曲》是哈恰图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舞剧《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创作于1939年,首演于1942年,是描写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以急板的强奏表现节奏。

外高加索山村中勇敢的库尔特族猎人阿尔缅和少女加雅涅相爱,阿尔缅的好友盖奥尔格与少女阿霞相爱。一次,活泼的阿霞抢走了阿尔缅预备送给加雅涅的鲜花,并与阿尔缅共舞。偶然目睹这一情景的盖奥尔格对阿尔缅产生了误解,当阿尔缅上山打猎不慎从断崖摔下时,盖奥尔格竟视而不救。阿尔缅受伤后双目失明,他不愿为加雅涅带来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了加雅涅的爱情。后来阿尔缅幸运地重见光明,并原谅了深感悔恨、当众承认错误的盖奥尔格,并与加雅涅结为幸福的伴侣。

《马刀舞曲》选自舞剧第三幕第二场,后来被改编为手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木琴曲等。作者曾于1957年对舞剧《加雅涅》的音乐和情节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只有少数群舞性质的舞曲被保留下来,《马刀舞曲》即是其中之一。乐曲一开始以急板奏出热情、活泼的主要主题,节奏强烈,迅疾奔放,表现了库尔特人剽悍的性格。这一主题变化反复多次后,出现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重奏一遍之后出现类似欢呼声的音响,并再现开头那英武剽悍的主题,同时还出现一呼一应的乐句,结尾的音乐十分轻巧,在音阶式下行的走句之后,以上行音调结束。

 

【西班牙】萨拉萨蒂:安达露萨浪漫曲

《安达露萨浪漫曲》是十九世纪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得意之作,是萨拉萨蒂创作的四集《西班牙舞曲》里第二集中的第一首。(第二集《西班牙舞曲》于1879年出版,编为作品22号。)在萨拉萨蒂的众多小提琴作品中,除了我们熟悉的《卡门幻想曲》、《流浪者之歌》外,他曾创作过数首有关安达露萨(Andaluza)的作品,其中以《安达露萨浪漫曲》和《安达露萨小夜曲》最为脍炙人口。

安达露萨位于西班牙南部,是欧洲最热的地区之一,著名的赛维利亚和格拉纳达都在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安达露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吸收到各种不同文化。在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勒克力斯来到安达露萨,在直布罗陀海峡把欧洲和非洲分开了。这里有伊比里亚半岛最高的山峰、西班牙最湿润的雨林、欧洲唯一的沙漠,这里是东方与西方的真正边界,从最辉煌的阿拉伯首都到最鼎盛的天主教王国,都在这里留下了纷繁的历史印记。这里还是毕加索的故乡、弗拉明戈舞的发源地,有世界上第一个斗牛场……

萨拉萨蒂以安达露萨地方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这首小提琴曲《安达露萨浪漫曲》,充满传奇的迷人色彩。乐曲为复三部曲式,C大调,6/8拍,小行板。它的基本伴奏音型是重音落在第二个音组的弱拍上,这正是安达露萨民间舞曲特有的音型。而乐曲之所以名为“浪漫曲”,是由于其抒情如歌的旋律具有浪漫曲的特性。当琴声响起,安达露萨色彩艳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貌跃然眼前,探寻它前世今生的奇幻之旅便也由此启程。

 

【波兰】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  

波兰作曲家、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生因为绚丽和短暂而极具传奇性。他的作品创作崇尚情感表达、强调炫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维尼亚夫斯基一生的演奏和创作生涯与波兰的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无处不散发着波兰民族忧郁而又乐观蓬勃的性格。他创作的波洛涅兹和玛祖卡不仅是他身为一个波兰人的身份证明,同时也对波兰民间音乐的发扬和传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维尼亚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四首波罗涅兹,气势恢弘、富丽堂皇且富有戏剧性。其中《D大调波兰舞曲》和《A大调波兰舞曲》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乐曲富有浓郁的波兰民间音乐特色,民间旋律的音调与调式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受人欢迎、常演不衰的曲目。

波兰民族是一个很有艺术灵感的民族,自古能歌善舞。波兰的民间音乐是单声部音乐,其典型的特点是歌曲和舞蹈紧密相连。具有华尔兹、波洛涅兹等节奏的歌曲传承于波兰的西部地区。波洛涅兹起源于波兰民间,最初是有歌唱伴奏的中等速度、情绪庄重的三拍子的民间舞蹈,后成为纯粹由器乐伴奏的舞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转变为器乐曲的波罗涅兹其旋律更为宽广,音型更为丰富,节奏更具有动力性。

《D大调波兰舞曲》具有波兰舞曲固有的3/4拍子,曲式为三段体。维尼亚夫斯基的波洛涅兹创作在乐曲开始的几个小节内就将音乐形象呈现出来,并预示之后的乐思发展。

乐曲的第一主题,频繁地使用跨两个八度的大跳音程,使得乐句具有动力性,表现出令人振奋的朝气与活力,音乐形象饱满深刻。乐曲的第二主题则抒情如歌,音符在中低音区小范围进行,下行音阶的强调,显得旋律庄重而妩媚,寄托了作曲家的一丝淡淡的愁绪,是维尼亚夫斯基情感的自然流露。

 

【奥】克莱斯勒:爱的欢乐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弗里兹.克莱斯勒有两首堪称小提琴姊妹篇的作品,即《爱的欢乐》(Liebesfreud)与《爱的忧伤》(Liebersleid)。《爱的欢乐》与《爱的忧伤》有许多酷似之处,都是根据维也纳民歌创作,都是3/4拍,且结构相同,均为复三部曲式。然而这两首小品的主题,却是一喜一忧、一乐一愁。

《爱的欢乐》是克莱斯勒于1905年根据一首古老的维也纳民歌曲调创作的小品,C大调,3/4拍子,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没有前奏。乐曲以明亮开朗的大调调性(C大调、F大调)、活泼优美的旋律,来表现爱情的甜蜜。小提琴大量运用充满活力的双音音程和轻快的断奏(跳音),既描绘了青年男女跳舞热恋的兴奋场面,又刻画了他们幸福喜悦的心灵。

乐曲第一部分主题非常流畅,用双弦演奏,充满着欢乐的情趣,正如作品的标题,表达“爱的欢乐”。主题旋律反复一次后,进入了情意甜蜜、充满幸福感的乐段。每个乐句都从后半拍起,显得十分优美,表现获得爱情之后的幸福和甜蜜。随后又再现主题旋律。第二部分转到F大调上,也是由单三部曲式构成。第一段旋律也非常优美,第二段旋律性格比较活泼,用断奏手法演奏,好似恋人在欢快地舞蹈。此段反复之后,再现此部分第一段主题旋律。最后,接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并结束在这个主题上。

爱的欢乐寓于爱之中。生命是花,爱是蜜。

 

【意】帕格尼尼:女妖之舞  

在小提琴演奏发展史上,“帕格尼尼”无疑是最响亮的名字,他魔鬼般的超凡演奏技巧可以在一把小提琴上创造出整个乐队的效果,而他为后人设定的小提琴演奏技术标准一直被沿用至今。帕格尼尼的作品有着挑战小提琴乐器演奏能力极限的难度,而在这难度背后,不可忽略的是音乐本身。

十九世纪初期,帕格尼尼多首炫技性的变奏曲问世,不仅成为了当时人们创作炫技曲的典范,在今日仍然以华丽辉煌的演奏效果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挡的魅力。帕格尼尼善于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及创作技巧来表现其音乐形象的鲜明个性,他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塑造种种鲜活的音乐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天马行空的幻想,以及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与创新。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创作手法,强烈的力度对比,新音色效果的广泛应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以及不同于以往的频繁节奏转换,将鲜活的场景和生动的音乐表情与形象呈现。在《女妖之舞》、《威尼斯狂欢节》、《24首随想曲》等作品中,帕格尼尼充分展现了他善于把握、塑造音乐形象的惊人才华与能力。《女妖之舞》以多变的节拍、丰富的音色转换、华丽的泛音,传神地描绘出女妖的舞蹈场面。

作家海涅在他的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对帕格尼尼的形象做过精彩描绘:“他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的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色彩与表现能力,奠定了现代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他运用了小提琴的整个音域,采用了延指、跳弓、各种各样的双音技法、速奏、泛音、弓击弦、快速碎弓跳奏、左手拨弦、断奏及独弦演奏旋律……他曾经在G弦上演奏自己创作的《女妖之舞》。”

《女妖之舞》与另两部作品《我心激动》、《不再伤感》是帕格尼尼以其他作曲家的音乐为素材和音乐动机创作的乐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三首。小提琴大师弗里茨·克莱斯勒对这三首乐曲进行了改编,除了给乐曲增添了些许维也纳韵味,还分别为其编写了较之帕格尼尼原曲更难的结尾。

 

【德】巴赫:行板(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A小调第二奏鸣曲 BWV1003 第三乐章 行板)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这神圣的音乐高峰不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小提琴家攀登。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三首组曲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都是他在德国柯登(Cothen)任职时所作。柯登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为高产和未受干扰的时期,这段时间他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包括《勃兰登堡协奏曲》,《键盘小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小提琴、大提琴独奏作品等。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柯登。巴赫为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设计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而抛开技巧,巴赫作品的厚度和广度对于任何演奏它的小提琴家也是不小的挑战。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的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为一个统一架构,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这首“行板”,是《A小调第二奏鸣曲 BWV1003》的第三乐章,有如面对圣母祈祷般的虔诚、动人。


小提琴 蒋益梁

蒋益梁是当今最杰出的小提琴天才之一,是最值得期待的未来之星。自2011年以来与多个知名乐团合作:如中国爱乐乐团,上海爱乐乐团,青岛交响乐团,武汉爱乐乐团等。

2013年5月参加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得到广泛好评。

2013年7月应邀参加广州交响乐团2012-2013音乐季闭幕音乐会担任小提琴独奏。

2014年,蒋益良为达人艺典品牌录制了《蒋益良小提琴专辑》。2011年11月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银奖,得到了盛中国、余隆等专家的赏识及高度赞扬。

2013年5月荣获意大利第二十届“Andrea Postacchini"国际小提琴比赛,成人组第二名,成为历届该组别最小的获奖选手。

2014年8月赢得美国阿斯本音乐节Dorothy Delay Fellowship第一名。

蒋益梁 199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200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方蕾教授至今。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多次参加各种演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成功举办过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

更多